Welcome to Huai'an International Site Back to home page
Search

Categories

淮安科技强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 Department

    淮安市审计局
  • Published

    2019-11-22
  • Released

    2019-12-06
  • View

    1124
  • Apply

    0

Resume

为深入贯彻上级审计机关关于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部署,有力推进淮安审计信息化建设,根据《全省审计机关科技强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深入推进大数据审计应用,实现前沿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制定本行动计划。
Apply Vote Consulting Favorites

    为深入贯彻上级审计机关关于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部署,有力推进淮安审计信息化建设,根据《全省审计机关科技强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深入推进大数据审计应用,实现前沿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把科技强审作为提高审计效率的必由之路,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事关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根据江苏省审计厅的“金审工程”三期项目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建设省市县三级统一的“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到2021年全面完成淮安市建设任务。紧扣“建设”、“应用”两个重点,以审计需求为导向,信息技术为依托,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科技实践应用为根本,人才队伍为保障,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科技强审应用。全面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不断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全面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推进科学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构建高效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机制。

 

二、重点任务

 

(一)积极参与“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建设。

 

根据江苏省审计厅关于江苏“金审工程”三期建设的统一管理和计划安排,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中,在省厅指导下完成本市(含各县区)“金审工程”三期建设和管理任务,安全接入省厅统一建设的审计大数据中心、审计综合作业平台、数字化审计管理平台、审计综合研究系统和综合服务支撑系统,实现对审计范围内审计数据的常态化收集、标准化处理、智能化分析和多维度展示的功能。通过共建省市县三级贯通、互联共享的审计数据系统,面向应用,面向实务构建覆盖淮安全市的智慧审计监督工程。在项目建设中以市局为主要建设方,成立常态化的工作机构,筹集财政资金,协调县区机关在人力、财力和协调推动上配合市局完成项目建设。

 

市局成立常设机构,根据省厅计划统筹工作开展;计算机处收集并提出淮安审计系统关于项目建设的建议;按照省厅“金审工程”三期建设内容和要求,组织资金和人力资源,完成“金审工程”三期项目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审计分析平台及各子系统

 

在数字化审计分析平台已部署的全市公积金、市级财政、市级部门预算审计系统上,进一步扩充和完善审计子系统功能,以此提升全市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应用的能力,满足各级数据分析需求,支撑大项目审计、大兵团作战、大数据审计。继续归集和丰富行业数据,以审计需求为核心,通过审计人员不断开发、积累、修正各类分析模型,部署多种数据分析工具,支撑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年度数据的多维审计分析,实现数据智能分析、综合挖掘、多维度展示等功能,全面覆盖审计大数据应用各个环节、各种应用场景、各种展现方式,为审计决策提供宏观分析、微观定位。结合审计项目和审计成效,开展大社保审计子系统(金保、民政、保障房、扶贫等民生领域)的验收和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建立平台数据集,为审计人员提供各类审计数据,在此基础上,建设安全可靠的数据分析环境,以便审计人员通过平台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通过建设企业审计子系统,推动审计模式升级,逐步建立起覆盖市级国企范畴的审计系统。建立数据按行政区划范围切分各类平台数据的机制,根据区县审计机关的需求,提供现场数据、技术服务和数据切块分发服务。

 

各业务处及时归集行业数据,推动行业数据模型和审计方法开发;社保处适时开展社保审计系统验收工作;企业处开展企业审计系统开发和部署;计算机处建设专用数字审计分析室并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做到数据安全、有据可依。

 

(三)完善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机制

 

1.建设审计大数据采集模式。充分利用财政、社保等行业数据采集和上级组织审计项目分发数据的契机,汇集全市范围内各行业、各领域、各类型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管理数据,集聚审计数据资源,实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数据分散采集,海量审计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有效利用,建立行业数据采集的长效机制,做到审计数据应采尽采,必要时通过被审计单位向上申请、上级审计机关获取非本地保存的各类数据。积极扩展数据采集面,集聚各类审计数据资源,实现审计数据采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即横向采集市级政府部门、市级国有企业及下属企业、市属高校、同级金融机构等数据,纵向汇集市、县两级审计数据,申请省级管理数据;拓展数据采集渠道,通过电子政务外网、FTP等方式采集数据;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采集机制,形成数据的不定期采集、定期采集。各业务处室提出行业审计数据需求,计算机处配合落实,并将审计项目数据集中管理。

 

2.建设审计大数据管理系统。定期整理、清洗、转换各类行业数据和审计项目中获得的特定数据,推动审计数据标准化,夯实大数据审计基础,形成一套开放共享、易于扩展、易于使用的主题数据。各业务部门按照审计管辖范围结合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加强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数据资源调查摸底,认真梳理审计需求,强化数据解读、深化研究,形成行业审计数据标准。统筹技术部门、业务部门力量,必要时购买社会化服务,按照数据标准及时将采集、归集的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形成审计人员可理解、好解读、易使用的标准表数据。不断深化整合,形成行业性的主题数据,方便各级审计机关、各类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分析运用,实现审计数据的常态化采集,标准化处理,规范化管理。将获取并整理的各类电子数据,按行业、区域、性质、敏感性等类型建立起完善的数据目录并对全市审计系统公开。将各类审计方法和模型规范化、动态化管理,及时向审计人员发布。建立安全有效可控的审计数据切块、审计模型下发的分配制度,为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审计资源。

 

计算机处及时完成已有审计数据整理入库工作,业务部门定期提供审计工作中获取的审计对象各类数据,配合计算机处根据数据需求完成原始数据的处理工作。2019年启动此项工作,2020年纳入常态化工作内容并根据业务需求不断修正数据转换模型。计算机处2019年编制淮安市审计电子数据目录和审计方法目录,常态化管理,动态化发布;同时建立有效、安全的数据、模型分发机制,规范管理,全程留痕。

 

3.建设审计大数据分析机制。利用数字化审计分析平台和各类数据库软件,开展多样化的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利用现有的方法模型开展分析,并不断修改完善;直接编写SQL语句进行关联分析;将有效的审计方法固化生成新的模型,形成共享资源;利用R语言、Python语言、图数据库、数据挖掘等分析工具开展深度分析。树立大数据审计的思维,从财务数据分析,向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关联分析扩展;从单部门数据分析,向跨部门、跨行业数据分析扩展;从行业数据分析,向宏观经济趋势分析扩展。计算机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协助配合,积极推进“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将数据分析疑点进行分类,结合审计项目推送给审计组进行现场核查取证;重大疑点分行业推送业务处安排专人核查取证;形成审计疑点库,分类积累,积极加以利用。将项目审计与无项目审计相结合,探索实施无项目审计。

 

业务部门结合审计项目开展数据分析,计算机处提供技术支撑并及时归集、提炼审计思路,完善审计模型,丰富具体审计人员修正、添加审计思路、审计方法的台账。人教处和计算机处牵头以计算机数据分析团队为主力,通过培训、交流和实战,强化审计人员使用分析工具的能力。业务部门在开展适宜的审计项目时,引入数字化审计方式,计算机处提供技术支撑或直接参与审计项目,开展专题性、整体性、宏观性分析。

 

4.推动网络和数据安全建设。在使用各级各类数据开展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数据安全。通过成立专职机构落实岗位职责,常态化管理网络和安全。通过完善和宣传各类各项安全制度,在审计人员心中建立和维护好安全红线,常抓常管,不留盲区。

 

计算机处全面梳理办公环境和各应用状况,适时开展网络等级保护工作,全面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人教处结合培训教育计划,定期举办安全工作专题培训,强化审计人员安全思维。计算机处定期核查各通讯软件、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的网络和数据安全状况,建立并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其相关预案,适时开展安全演练。

 

(四)推广大数据审计应用,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全覆盖。

 

1. 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对审计资源、审计思路、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等带来的变革,研究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要求,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一套协同、高效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创新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明确大数据审计项目,统筹人员配置,探索增设数据分析主审的“双主审”和同时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双报告”模式,同时加大项目数据分析力量,在审计组中明确数据分析小组或专门的数据分析人员,积极践行“大项目审计、大兵团作战、大数据分析”,不断提高大数据审计组织管理水平。

 

各业务处室和县区审计机关要运用大数据审计思维开展审计工作。对于具备大数据审计条件的审计项目坚决使用大数据审计模式开展,逐年提高审计项目大数据运用比例。

 

2. 打造大数据审计精品项目。将大数据审计融入审计实施全过程,将大数据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大数据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将审计目标落实到数据分析中,开展形式多样、多种类型的数据关联比对分析,揭示深层次问题,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通过大数据审计精品项目示范,引领大数据审计向纵深发展。及时总结归纳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案例、行业数据标准,参照上级机关下发的行业大数据审计指南选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动态更新审计模型。

 

各业务处室和县区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审计中,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实现对审计标准的规范化提炼,数据分析的好前瞻性研究,审计项目的扁平化指挥,审计思路的精准化落实,审计疑点的趋势化剖析,丰富大数据审计成果的应用范围。法规处和计算机处牵头开展大数据审计项目评比工作,合适各审计项目的大数据审计思路、过程和结果,进一步完善数据模型。选取有技术含量、有引领效果的项目,进一步打造成大数据审计精品,推荐参与省厅大数据案例评比。

 

3.培养大数据审计队伍。审计人员主动或被动转变思想和意识,培养大数据审计思维,不断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提升整体数据分析能力。组建面向审计业务人员和审计业务过程的计算机分析团队,统筹调度资源,在各个审计项目中发挥数据分析主力军作用。通过引进审计业务骨干来扩充计算机分析团队,发挥分析团队在大数据审计中的领军作用。通过分层次培训、实践、锻炼,培养出一支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复合型、高水平的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以现有的计算机分析团队为基础,适当引入区县审计力量,培养和锻炼团队成员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能力,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进一步提升实战能力。着力改变以往数据采集分析交给计算机人员,审计人员定位于财务和项目管理的不正常状况,建立起财务业务紧密结合、数据和管理相互验证的大数据审计理念。

 

4. 提升审计人员大数据审计理念。数据分析人员适时深入审计具体项目,通过与审计人员的业务结合,在审计人员中建立财务业务紧密结合、数据和管理相互验证的复合型大数据审计理念。通过组织大数据审计案例、方法的征集,组织大数据审计经验的交流研讨、现场推进,加强对各级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工作的考核评价,形成强烈的科技强审导向,增强全员参与意识。具体措施面向一线审计人员,面向基层审计机关,面向具体审计项目,推动基层审计人员大数据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梳理每年的项目计划安排,针对数据量、数据范围广、数据类型多、数据来源复杂、数据审计占据大量工作的审计项目,组织计算机处或计算机分析团队人员参与到其中,已实战练兵方式,通过将审计需求转换到数据分析过程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大数据审计理念。

 

(五)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前沿技术的审计应用。

 

1.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自身业务积极开展调研,综合考量相关技术在审计中的使用途径、实现难度、应用效果等多种因素,汲取和掌握无人机、BIM、GIS等新技术,研究如何在审计领域中应用的。各业务部门在对审计对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调查摸底时,进一步了解审计对象在业务活动中的高新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对审计工作的支持效果,及时告知计算机处。计算机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前沿技术,与业务部门协商共同推动审计工作技能的提升。

 

2.实现前沿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通过研讨、论证,吸收、转化,将工程建设、自然资源、财税金融等领域的BIM、GIS、无人机、航测,经济预测、风险预警等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审计行业。积极探索,不断增强审计人员的科技应用能力,提升审计工作的科技水平。各业务部门和计算机处及时探索,逐步将GIS、无人机等技术引入审计实践。

 

3.审计思维延伸,在区县开展部门预算审计全覆盖工作。在市局2018年部门预算审计全覆盖工作的基础上,一方面每年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通过数据分析选取重点行业和单位,另一方面推广经验,促进各县区审计机关开展部门预算审计全覆盖。计算机处督促各县区局开展部门预算审计系统的开发和部署,最终实现全市范围内部门预算审计全覆盖。

 

(六)坚持人才兴审,着力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

 

1.多渠道引进选拔信息化人才。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审计应用关键在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专业化、年轻化、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通过各种方法提升信息化人才在审计项目中的实战能力,提高信息化能力与审计工作的结合程度;选拔任用能力强、水平高的审计信息化专才,引领审计信息化快速发展。

 

2.多层次建设审计信息化骨干队伍。继续开展数据分析团队建设;鼓励审计人员参加专业资格证书考试,推进软件工程硕士等高学历教育;调动、激发计算机中级人员积极性,强化能力培养,凝聚智慧合力,发挥信息化骨干在大项目审计、大数据分析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3.多手段强化科技强审意识。开展有针对性、贴近审计实践的分级分类培训,通过一流高校培训,一流企业参观、主管部门联合办学等多种手段,提高各级审计人员科技强审意识,深化科学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提升科技强审能力。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培养既懂审计业务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组建大数据分析团队,加强专业化培训、专门化培养,结合审计项目和“金审工程”三期建设,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信息化人才队伍,推进大数据审计。





Related

  • 关于申报2019年度科技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

    Released: 2019-12-06 View: 874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发〔2018〕35号)要求,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根据《淮安市科技贷款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淮科〔2017〕17号)的要求,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2019年度科技贷款贴息资金申报工作。 Detail
  • 《淮安市市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解读

    Released: 2019-12-06 View: 593

    为规范和加强市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及市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科技项目”)的使用和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基础、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该规定,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出台了《淮安市市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Detail